信托业安度首个兑付高峰
来源:WWW.TRUSTSZ.COM 时间:2005-01-06
仅去年四季度公开披露的到期兑付金额就高达约40亿元,全年兑付信托本益近百亿元,约占全国信托公司注册资本的三分之一。
信托业总算平安度过2004年。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去年遭遇全面整顿的信托业同时迎来历史上最大兑付高潮。
据记者初步测算,去年仅第四季度集合类信托产品到期兑付金额至少达到40亿元左右,这是自2002年7月首个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诞生以来信托业迎来的首个兑付高峰。而2004年全年,信托公司兑付的信托本益约近百亿元,占全国信托公司合计约300亿元注册资本的三分之一。
兑付额骤增10倍
2003年年底信托发行的爆发性增长,是这次信托兑付高峰的始作俑者。据统计,2003年全年信托公司共发行集合信托产品257只,募集资金总计216.3亿元,预计平均年收益率3.95%,而当年第四季度就发行了87只,募集资金86.6亿元,占发行总规模的40%。
发行量的爆炸式增长,带来的是兑付额激增。统计显示,2003年全年信托业信托本益兑付额只有10亿元左右,而在去年仅公开披露的数据就达到近百亿元,骤增10倍。
去年信托兑付额激增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信托产品的“短、平、快”特征。根据业内人士统计,在2003年发行的信托产品中,一年期甚至更短期限的产品约占40%至50%,是信托产品的主流。
照此推算,2004年第四季度到期兑付的信托本益规模就达到36至45亿元,比上一季度骤增143%,全年兑付规模达90至112亿元,而这还仅仅是在公开媒体上披露的一部分。
据业内人士估算,通常而言,公开披露的信托规模约占信托规模总数的七成。这样算来,去年全年信托业兑付的信托本益规模有可能会达到160亿元左右。
最高收益超过7
%尽管去年资本市场表现并不景气,但除金新信托的“乳品行业战略收购信托计划”及衡平信托的“恒发债券投资信托计划”发生本金与收益的兑付危机外,目前还没有听说其他到期未兑付的案例。
不仅如此,虽然信托产品不能承诺保底收益,信托公司一般只会给出一个预期收益率,但兑付的信托产品基本都如期支付预期收益,有些甚至是超额支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12月底,有60只信托产品通过信托公司网站公布了到期清算报告。从统计结果看,大部分信托产品均达到了预期收益水平,更有上海外环隧道项目资金信托计划、远东新月公寓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远房地产贷款信托等24只信托计划超出了预期收益水平。
令人咋舌的是,这些信托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都很高。其中收益最高的是杭州工商信托发行的“远东新月公寓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收益率达到7.59%。收益最低的是一个银行信贷资产转让信托,也达到2.6%。公开披露清算报告的60只产品实际年平均收益率达到4.304%,远高于同期银行人民币存款和国债利率,也高于预期的平均收益率。
倒贴换取市场信心
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特点决定,产品到期时信托公司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来偿付受益人信托投资本金和信托收益。面对去年如此不景气的资本市场,信托公司真能独善其身吗?
以证券类信托产品为例,从已公布清算报告的信托产品来看,证券投资类信托的平均收益率高达4.48%,这与去年证券市场上券商、基金等其他机构投资者投资收益严重缩水形成巨大反差。是信托公司的专业理财水平更高吗?
可以肯定的是,部分信托公司理财水平确实不错。可如果说56家信托公司理财水准都这么超群,根本是不可能的。
问题这就来了,既然有的信托产品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收益,那么兑现的巨额现金又是从何而来呢?
某信托经理一语道破天机。“为了在信托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了保证公司今后更顺利地开展其他信托业务,信托公司往往以牺牲在集合信托项目上的利润,甚至不惜以亏损为代价,来换取‘理想’的收益率。”
为达收益率宁可亏损,据说这已经成了信托业普遍的做法。采取这种“倒贴”的方法来获取业内好口碑,其目的就是想留住长期客户,这个做法与证券公司利用高收益拉拢委托理财客户颇有几分相似。
现在看来,这样的倒贴可能在集合信托产品推出初期起到一定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若长此以往,将影响到信托公司固有资产的质量及整体盈利能力。预测2005年,信托到期兑付金额将比2004年增加1倍多,达到200多亿元,其中6亿多是信托收益,信托公司还有多少利润可以拿来装点收益率呢?
再玩击鼓传花游戏
针对这个潜在危机,业内专家认为,信托公司可能通过不断地发行新的资金信托,以缓解到期偿付所需的巨大现金流压力。
而且这样的说法已经得到初步验证。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2004年全年共发行集合信托计划358只,募集资金368亿元。前三季度每季产品70至90只,募资80至90亿元,而第四季度增至105只产品,募资120亿元。又是第四季度,发行高峰正好对应上了兑付高峰。这样巧合不能不让人联想翩翩。
当然,在东窗事发之前,没有一家信托公司会承认以违规方式融资来缓解资金压力。但想想去年年中发生的金新事件,再看看去年年底发生的衡平事件,市场投资人对部分信托公司的“击鼓传花”游戏所蕴涵的风险还是要有所提防。与高收益相伴的必然是高风险。
(xintuo摘自上海证券报)